清明上坟烧纸钱,哪来的道道?

发布时间: 2023/4/5 21:37:02   浏览次数: 394   

清明上坟烧纸钱,哪来的道道?

以“烧纸钱”祭奠先人表达孝行的习俗,始源于魏晋时代,《杜诗辩证》中有载:齐东昏侯好鬼神之事,剪纸为纸,以代束帛,至唐盛行其事。

另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奇谈里,也常能见到这样的描述。

那时候“纸钱”的形状多为圆形方孔,状如古铜钱,但因货币不完全统一,也有其他类钱形状的。

实际上这种“纸钱”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用于墓葬抛洒引路,或悬挂召灵,所以不烧。

也就是说,纸钱祭奠是我们正儿八经的民俗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陪葬”和“烧纸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仪式,魏晋之前之所以“纸钱”不烧,是因为统统作为陪葬仪式。

而到了魏晋,古人们觉得纸钱烧起来烟雾缭绕,更有氛围,于是便开始流行,到唐代已经开始盛行了。

比如白居易有诗《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李贺在《神弦》中也写过: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可以佐证,古代有寒食节,为清明的前一两天,而寒食节是要“禁火”的,尤其在秦朝,“禁火”时间多达月余,是很严厉的制度,秦灭以后“禁火”时间逐渐缩短,到唐时仅“禁火”两三天。

而寒食节和清明节又挨着,所以清明烧纸就开始普及了,杜甫在《清明二首》中有诗: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烧纸钱的起源和经过我们知道了,现在探讨另一个问题:阴间是什么时候有的?

因为如果没有阴间,那烧纸钱便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

从文化演变来看,先秦时代我们的传说多为神话,推崇诸天神、三皇五帝,及汉水女神、湘水女神等。

这在屈原的《楚辞》和曹植的《洛神赋》中可见。

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几乎是没有黄泉、地府这一说的,人们死后渴望飞升,而不是入地,所以鹤、七彩祥云便成了直达天堂的交通工具。

到了秦汉时期,耕地面积个耕种人数多了,地府一说便开始涌现,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时候土地并不归农民所有,人死后不是说找个山清水秀的地儿埋了就可以的,你要缴税买“地券”。就像电视剧里演的,一些小女子动不动就“卖身葬父”,包括朱元璋也是无钱安葬自己的亲人才反元的。

于是乎,那些大老爷们为了忽悠百姓,就创造了“地府”这一说,并逐渐得到完善。因为花了钱,百姓有了“地券”,到下面被认可才能以转世投胎,这生意听起来不错吧!

但百姓有百姓的智慧,既然下面也认钱,也有交易往来,那我们给亲人烧点不就行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穷。

从秦朝开始,陪葬的习俗就开始盛行了,一直持续到清末,但从发展轨迹来看,秦朝时陪葬还有青铜器,到了明清时期,哪怕是王侯公卿,陪葬品也顶多是些珠宝首饰,而民间基本就是几个瓦罐。

对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百姓而言,活人能有饭吃就不错了,更别说用贵重物品陪葬亲人了,于是烧纸钱就成了寄托哀思最好的方式,经济又实惠。

综上所述,阴曹地府基本可以确定是阶级产物,鬼怪之谈基本也都是稽谈,没有一点依据。

即便我们相信人确有往生轮回,可谁不希望自己的亲人在天上呢!

到了近现代,纸钱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流通的“冥币”最大面值可达十几个零,甚至还有人给亲故烧别墅,连房产证都带着。

而这种与时俱进恰恰说明,烧纸钱受时代文化影响,地下的人一定是收不到的,不然地府早就通货膨胀了!

摘自网络


打印本页 】【 关闭本窗 】【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 服务规则 | 免责申明
版权所有© 2009 网灵天府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905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