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人类如何祭祀!尖底瓶是祭祀工具吗?

发布时间: 2009/6/21 15:08:20   浏览次数: 240   

众所周知,火是人类文明之本,祭祀与火素有不解之缘,也是很具体的文化活动:

1.人类“用火”才从荒蛮走向文明 2.语言文字是人类共同信仰的基楚

3.共同的信仰则是形成宗教的前提 4.宗庙祭祀本来是保存火种和计时

5.群体欢庆发展成公共方式的祭祀 6.神鬼灵魂是宗教被迷信化的色彩

7.占卜观察天象在先宗教迷信在后 8.宗庙是古代文明与科学家的殿堂

可见,所谓人类史前有“空洞迷信”的祭祀之说,值得反思!

翻开中国历史,也从网上有关的“论坛”,不不乏有,抽象离奇的“祭祀”之说。近年来,尚有远离物理之道的文史工作,为了坚持细质陶器“不能烧水”的错误观点,从而坚持苛求,尖底瓶冷态的用途。不论尖底瓶的稳定度,也不知尖底瓶的作用力点。竟然提出,尖底瓶是古人悬挂“祭祀”之器。这不是越说越糊涂,更混乱了吗!

尖底瓶能不能汲水?能不能烧水!本是物理学范畴,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古人用不用尖底瓶汲水?用不用它烧水!竟然是文史界纠缠不清的事情!

尖底瓶之谜,就在其尖底与材质和造型:

尖底瓶问题的实质是,误认为细质陶器不能烧水,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另外,把尖底瓶当成孔子所论之欹器,不仅是个笑话,也造成了极大混乱。

至于说尖底瓶是祭祀的工具,更是无端猜测之见。总之:

坚持细质陶器“不能烧水”的观点,则是误入歧途,步入误区之道!

半坡型小口尖底瓶,应该是古人烧水“尜(ga)壶”的观点,已经浮出水面。

再去苛求尖底瓶“冷态”的用法,只能是白耗笔墨和浪费时间,已经毫无意义!

宏观古陶文物,不难得知,以往总把有争议的陶器,习惯于纳入祭祀之列。比如,山东、河南、秦都遗址的尖底和圜底的祭祀之尊,就不知祭祀什么和如何祭祀!现在又说古人把尖底瓶挂在脖子上,手舞足蹈,欢乐祭祀。没有依据,难以立足!

问题是6700年前的半坡先民,是否信仰神鬼灵魂!有无祭祀文化!尚需深入研究。半坡先民用陶瓮埋小孩,并不能证明,瓮是为葬小孩制作的。容器盖上的小孔,古今都是为了平衡内外的气压。要说只有小孔,才是灵魂出入的通道,显然是缺乏证据。

古今中外的宗教,都是供奉所信仰的“人”。古人类在摆脱狩猎生活之初,在兴起种植生产之前。语言文字尚无不完善,欢乐未必庆典化。很难说明,当时会有祭祀神灵活动。何况,现代依然不会用火,没有语言文字的生灵,例如猴子、猩猩、狗、马等,根本就不会产生信仰“神鬼灵魂”的概念。再则,人之初,也都没有迷信的习惯。

人类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逐步把祭祀发展成为丰富多彩的,具体的文化活动形式。其宗庙之祭,具有燃火、计时、欢庆(庆典)、供奉(贡献)、祈祷、歌咏、占卜、观测星辰气象之内涵,宗庙(教堂)是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僧人科学家的殿堂。古人迷信神鬼的活动,应该是起源于史前~孔子时代,也就是在距今约5000~2500年之间。

在有“火”文化,而无迷信神灵的时代,认为古人是把尖底瓶挂在脖子上,要作为“杂耍”道有可能。只是说尖底瓶,就是古人“祭祀”的专用工具,则显得言过其实。这实际上是把祭祀,抽象化与超前的表现,更是个“颠倒祭祀时空”的错误认识。

打印本页 】【 关闭本窗 】【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 服务规则 | 免责申明
版权所有© 2009 网灵天府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905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