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盼望在自己的基督徒生命有稳定的成长,很可能没有什么比有规律的每天与神有“安静的时间”更重要。他们是我在上一课最后所讲到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得恩的方法。按理想来说,他是我们每天清晨所做的第一件事和在晚上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我们应该保持与神有一个神圣的约会,当然我们所有人应该决定什么时间是最适合自己的。如果能够坚持这样做,我们很快就会形成一种只有疾病才能打破的习惯。
对年轻人来说,发展这个习惯尤为重要。在七十年代,差不多有一百万美国年轻人每天参与“超觉静坐”(transcendentalmeditation),不断重复背诵他们的“曼陀罗”(mantra)。为什么耶稣基督的年轻门徒不应该发展更为有益的基督徒默想呢?“基督徒青年的忠心”,威廉谭保(William Temple)在1943年说,“最先和首要的是对基督他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取代每天与主的亲密交往。无论如何要腾出时间并保证他真能实现”。
然而,如果以为只是青年人需要每日有安静时间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我可以从我个人超过五十年的经验来见证,这样的每日与主相遇是必须的。我又想起在美国长岛的布史东尼学校(StoflyBrook School)担任校长有四十一年的纪宝年博士(Dr.Frank Gaebelein)。在他八十岁生辰时,被问及对新一代的基督教领袖有何忠告?他的回答是:“不惜代价维持每天读经和祷告。当我回顾过去,我便看到我生命和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我超过六十年的每天读经”。
如果这些安静等候神的时间要得到平衡的话,他们必须包括读经和祷告——并且是依次序而行。首先,我们透过他的话看看他可能向我们说些什么。我们像童子撒母耳般问他:“耶和华啊,请说,仆人敬听!”(撒母耳记上三:9-10)。并且我们寻求学效伯大尼的马利亚,她“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路加福音十:39)。然后,第二步,我们转过来向他说话。我们会有很多说话,尤其是在他向我们说话之后。这就像一个钟摆的摆动。这是一个双向性的对话,藉此我们与主的关系(甚至友谊)才会趋向成熟。
读经
当我们想到有关圣经时有两个问题我们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涉及为什么我们应该相信圣经是神给我们的话语或信息,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读圣经。
为什么我们应该相信圣经
“启示”的观念基本上是一个合理的答案。这个字是“揭露”的意思,并且表达出一个事实就是:神的本质、性格、和目的是向我们隐藏的,除非和直至他将面纱揭向一旁并且向我们显示他自己,否则,我们这微小和有限的头脑又怎么有可能进入神无穷的思想之中?没有可能。他是超过我们所能接触的。以下是神自己描述我们与他之间的情况:“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他,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以赛亚书五十五:8-9)。因此,如果神的意念和道路高过我们,如同天高过他一样,那么除非他主动将他揭示出来,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知道他的思想。
这正是我们相信他已经做了的事。我们已经看到在开始时,他在所创造的宇宙中启示他自己,但这只是他荣耀的一个启示。他的恩典,他给予罪人不配得的爱,并没有在创造中揭示,但在基督里完全启示出来,并且在为基督见证的整本圣经中。耶稣基督是神活着的话语,而圣经是他所写下的话语并且指引我们到基督那里去。两者都是神所说的“话语”。正如人要明白彼此的意念时要彼此交谈一样,我们之所以能够知道神的意念,纯粹因为他已经向我们说话(参希伯来书一:1-2)。
在旧约圣经中,神经过一段长时间和逐渐地向与他立约的子民显示他自己,给他们认识:特别透过他的使者,就是先知们,不断将他们的预言以一种公式的说话像:“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或“主耶和华如此说”又或“你们要听主耶和华的话”,教导百姓。耶稣自己就接受这些预言的字面意义。他接受旧约圣经是他父神的话语。这方面的证明是令人赞叹的。第一,他在自己的生命中去服从这些话语,并且以适当的圣经引句去应付魔鬼的每一个试探。第二,他相信圣经是为他作见证并且在他里面成就一切,又在圣经的教导亮光中他解释其使命。第三,他引用圣经,与宗教领袖辩论、作为终极权威、最后的上诉庭。我们若持旧约的价值低于耶稣的这看法是不合适的,因为“学生不能高过先生”。新约圣经作者是与耶稣一样尊重旧约圣经的。例如:“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提摩太后书三:16)。这经文澄清了“默示”的意思不是神吹气在作者身上,而是他从口中吹出他们的话语来。这是圣经双重作者的戏剧化比喻,就是说神的话语同时是他们的话语,正如他们的话语同时是神的话语一样。
耶稣不单只相信旧约圣经,并且提供了新约圣经的写作。他拣选、呼召、装备、差遣和感动使徒,给他们一个堪与旧约先知相比的使命。他在楼房上对使徒的应许尤其重要。在一方面,圣灵会“提醒”他们耶稣曾经教导过的教训(约翰福音十四:16),但另一方面,圣灵会“引导”他们进入真理,那就是耶稣曾经想教导他们知道而地们当时不能领受的(约翰福音十六:12-13)。这些应许已全数在圣灵的提醒和教导工作中依次在福音书和书信的写作中完全实现了。
就以论及耶稣事迹的福音书来说,有几个原因我们应该有信心去接受他们的可信性。第一,他们的作者是诚实的基督徒,对他们来说真理是重要的,并且在他们的写作中可以证明他们的诚实和无私。第二,他们自己都是目击证人或依赖目击证人的帮助(见例如:路加福音一:1-4)。再者,他们是与一般说法相反的,四福音全部都是第一世纪的文件。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四福音都是在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毁之前出版的。事件的发生与事件被写下来成为记录这期间的短短缺口,就由教会使用这些话语和使用耶稣在布道和教导悔改者的工作来衔接。再加上我们现在有那么多手抄本、版本(即译本)和别的着作的引用(quotation),使到原本的经文能准确地组合起来,而只有少数无关重要的地方继续存在。
圣经也很奇妙的活像他所宣称的一样。他里面统一的主题更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他是六十六卷书的图书馆,由大约四十个作者在超过一千五百年的时间内写成的。他的旧约预言有很多已经应验了。其教义是渊博的,其伦理是尊贵的。基督之后差不多二千年以来,其受欢迎的程度与日俱增。圣经为有罪的带来赦免、受压迫的得自由、是困惑中人的指引、是将亡者的安慰和丧亲者的盼望。每一个以开放思想和谦卑的心去读圣经的人都可以证明他对人感动和安慰的能力。正如一位华人基督徒说过:“每一次我看这本书他都给我奋兴!”他是神的话语的最后证明,就是神透过他亲自向我们说话。
我不是说圣经所有内容是同样有益,或是全部都很容易明白。反之,所有圣经的读者都需要去学习解释圣经的基本原则。第一,我们寻找经文显而易见的意义,但要记得浅白和明显的意义有时不是字面上的而是象征性的。第二,我们寻找根本的意义。我们要避免以二十世纪的思想去看圣经作者的思想。最重要的问题是他们自己想说些什么,和他们同时代的人怎样去理解。因此,我们会需要知道一些有关圣经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第三,我们寻找一般意义。那就是说,我们解释每一段经文要同时看看那一章的上文下理或与整卷书的关系和以整本圣经来看他较大的背景。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解释圣经的一处地方而导致与圣经另一处地方出现矛盾。反之,我们应该有正确的立场去寻求一种和谐,就是以经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