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与回报(二)

发布时间: 2013/3/6 10:53:25   浏览次数: 562   

神当初吩咐以利亚藏在约旦河东面的基立溪旁,有两个目的:第一,保护以利亚躲避耶洗别的杀害;第二,供养以利亚免遭饥荒。现在,神却吩咐以利亚到西顿的撒勒法去,并要那里的一个寡妇供养他。在人看来,这两个目的恐都难以实现。

首先,西顿是耶洗别的老家,她父亲谒巴力在那里作王(王上16:31),以利亚到那里去,在谒巴力的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出入,岂非自投罗网?第二,神要一个寡妇供养以利亚,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要“住在那里” 。孤儿寡妇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群,新旧约圣经都号召人们照顾孤儿寡妇。新约圣经更是把看顾孤儿寡妇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雅1:27)一个需要人照顾的人岂能供养他人?

但神的作为常常和人的逻辑颠倒过来,所以他才是那位独行奇事的神!神吩咐以利亚到西顿的撒勒法,正所谓“大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市”有点侥幸碰运气的意味;但在神那里不存在侥幸。他吩咐以利亚到西顿的撒勒法去,就必是万无一失。至于吩咐一个寡妇供养以利亚,至少比吩咐乌鸦供养以利亚更合情理些。

显然,以利亚已经习惯于神做事的方式,所以也不争辩,也不提问,像上次一样,“就起身往撒勒法去”(王上17:10)。

以利亚来到城门口,看见一个寡妇在那里捡柴,他要试验一下,看那寡妇到底是不是要供养他的那一位。“求你用器皿取点水来给我喝。”(王上17:10)要知道,向一个西顿的寡妇要水喝,并非一件平常之举,想一下主耶稣在雅各井旁向撒马利亚妇人要水喝时一开始遭受的冷遇,就不难想象外邦人对以色列人的敌视和当时女人与男人间的距离。更何况,在极端干旱之年,水是很宝贵的,一碗水是可以救条命的。因此,当那寡妇二话没说,转身去取水,正如当年亚伯拉罕的仆人为以撒娶亲时遇见利百加时的情形,便证实了以利亚的猜测,于是他便“得寸进尺”地追加一句:“也求你拿点饼来给我。”(王上17:11)

对撒勒法的寡妇来说,她显然知道眼前这一位就是以色列来的先知,因为神事先已经告诉了她。然而,先知的话—“也求你拿点饼来给我”—明显激发了她内心掩盖着的愁苦,让你几乎听得到她的哭泣:“我指着永生耶和华你的神起誓,我没有饼,坛内只有一把麺麺,瓶里只有一点油。我现在找两根柴,回家要为我和我儿子作饼。我们吃了,死就死吧。”(王上17:12)她的苦痛有两个层面:现实的困境是,她和她儿子只剩下最后一顿饭了,因为“坛内只有一把麺,瓶里只有一点油” 。心灵的困境是,她已失去了信心和盼望:“我们吃了,死就死吧。”人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了盼望。

以利亚对她说,“不要惧怕。 ”正常人尚且有各样的惧怕,何况这位只剩下一把麺的寡妇呢?有人做过统计,圣经中“不要惧怕”这几个字出现大约365次,正好平均每天一次,因为神知道,人太容易为太多的事情担心惧怕,所以,他自己或藉他的仆人不断重复地对人说:不要惧怕!以利亚此时对寡妇说,“不要惧怕!”先知的坚定不移,是因为站在他旁边的那位使人绝处逢生的神!

“不要惧怕。可以照你所说的去作吧。只要先为我作一个小饼拿来给我,然后为你和你的儿子作饼。”(王上17:13)如果这句话,让你读出先知的自私、冷漠、贪婪或是不讲情理的话,那就实在是大错特错了。相反,先知那单纯的内心活灵活现地端承在你面前,单纯得像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单纯得近乎幼稚,单纯得可爱,单纯得让人爱怜。

以利亚对寡妇的吩咐,乃是出于更高的权柄和信实的应许!“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坛内的麺必不减少,瓶里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华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王17:14)。”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 ,英文翻译为“Thus says the Lord,”是一个固定的句型和格式,表明从神而来的不容置疑、不容争辩、不容违抗的权威。当年摩西去见法老,“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这样说,‘容我的百姓去’” (出5:1,“Thus says the Lord,‘let My people go!’”),法老说,“耶和华是谁?我不认识耶和华。” (出5:2)然后他模仿耶和华神的语气,吩咐督工的,“法老这样说”(出5:10,Thus says Pharaoh),亵渎性地将这句型套在自己头上,他的狂妄实在是犯了大忌。


打印本页 】【 关闭本窗 】【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 服务规则 | 免责申明
版权所有© 2009 网灵天府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905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