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并不信从巴瑞尔式的生活流派。他并不嫉妒巴瑞尔的快乐,而是认为美式文化太围拢于获取快乐,从而迷失了“生命中不同的目标,比快乐更深远、更重要的目标”。 其实我们不单沉迷于快乐。这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解释说:我们也一心要积聚权力、财富、业绩,而非专心培养那些将在葬礼悼词上谈及的品德。正如布鲁克斯所言,我们注重“简历美德”胜过“悼词美德。” 布鲁克斯意在建立一种“逆文化”,逆于快乐文化和简历文化。它要开辟一条通往“内里深处”的途径。 有个活动叫“阿斯彭理念节”,赞助商是阿斯本研究所和“大西洋”,该活动上的一次演讲里,布鲁克斯就那样做了。三月份的一个专栏里,布鲁克斯总汇了各种哲学、神学、传记类的线索,定义了何谓“有深度”,以及人生如何过得有深度。 正如布鲁克斯所见,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代表着人性的两面。美国犹太教的拉比兼哲学家约瑟夫·索罗维切克(Joseph Soloveitchik)在1965年写了一篇文章,构建了一种二分法,形容这个现象。 他将其区分为“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 “亚当一号是世俗的,雄心勃勃的,是我们本质外在的一面,”布鲁克斯解释说,“亚当一号想要去建造,去创造,创造公司,去改变去革新。亚当二号则是我们谦逊的那一面。亚当二号不仅想要行善,更想成为好人。他想在内心深处对上帝、世上万物,以及我们的未来怀着虔敬之心。亚当一号想要征服这个世界。亚当二号想要倾听这个世界的呼唤并且顺从这个世界。亚当一号尽情享受那种成就感,亚当二号则享受内在的一致和力量。亚当一号想知道怎么把事情做起来,亚当二号则关心我们为什么做这些事。” (这里有一点布鲁克斯未提及的,实际上索罗维切克构想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意在作为一种和解方法,去调和《创世记》所描述的两种上帝造人的记录这事实。作为一个正统犹太教信徒,信奉圣经中的“神圣性”,有另一解释说这缘于故事的出处、作者都不同,索罗维切克并不认同。相反,他辩驳说,存在两种记录显明了“双重人”。在第一种记录中,人是按着“上帝的形象和样式”造的,亚当的任务是“遍满”和“治理”这地。在第二种记录中,人由尘土和上帝的气所造,亚当被委派以“修理”和“看管”伊甸园。) “我们生活在一个滋养亚当一号的文化里,”布鲁克斯说,“我们受教变得刚愎,身怀绝技,炫耀智力。要争取所喜好的,要赢得跟随者。” 有深度并不确保你就不肤浅。他补充说:“有些时候我们想要外面的成功,有些时候我们想要内里的美好。问题是你的生活是否平衡。” 那么我们该如何滋养亚当二号——那个有深度的亚当?首先,有深度又作何解呢? “我认为我们说的‘有深度’,意指人能够经受诸多剧烈的情绪波动,他们有一种厚重的属灵风度,”布鲁克斯说,“在感情的领域,他们有一张无条件之爱的网。在知识的领域,他们有一套关乎如何生活的永恒哲学。在行动的领域,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完成的工程,他们委身于其中。在道德的领域,他们拥有一定的表里如一和几近完美的恪尽职守。” 有深度的人也往往是年长的。 “那使你误入歧途的,都来得很快:欲望、恐惧、虚荣、贪婪,”布鲁克斯用信仰用语评论道,“而我们颇为欣赏的——诚实、谦虚、自律、勇气——这些则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慢慢地积累。” 阿尔伯特·史怀哲,多萝西·戴伊,方济各,特蕾莎嬷嬷。依布鲁克斯之见,这些都是有深度的人。 哪些品质促使我们去挖掘内心的深度?布鲁克斯概况了五种品质: 一、爱 爱,在布鲁克斯心目中,是无条件的,多样的,可转化的。他说:“它可以是一种对事业的热爱,通常是对一个人的爱,也可以是对上帝的爱。”爱使人谦卑,提醒人“自身在我们的掌控之外”、“不以自我为中心”——“一个活在爱里的人会发现自己的中心在自身之外”。爱“让施与受的差别变得复杂,因为两个在爱里的己是如此相融交汇,以致于一个人给予,即是给予他或她自己” 。布鲁克斯引用了法国作家米歇尔·蒙田的话,后者曾被问到为何对一位朋友有那般热烈之情,他简单地回答说:“因为我是我,他是他。” 二、苦难 布鲁克斯指出:“当人向前展望时,当他们规划人生时,他们会说:‘我如何计划…… 以便那会让我幸福快乐呢?’” “但是当人们回顾那造就今日的他们的往事时,他们通常不会谈论那些快乐时光。他们通常会讲述受苦受难得医治的日子。因此,我们规划寻求的是快乐,但是造就我们的是苦难。”如同爱,苦难显明我们缺乏对人生的掌控。但是苦难也激励人深入内省,唤醒人的道德呼召。 布鲁克斯解释说:“他们无法做痛苦的主,无法使自己不痛苦,而你仍必须对痛苦作出回应。”他举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例子,与小儿麻痹症的抗争铸就了他的人格。 “我们规划寻求的是快乐,但是造就我们的是苦难。” 三、内心的争战 布鲁克斯警戒道:“这里我所指的并非夺取锦标赛冠军、创业、赚大钱的竞争。” 那些有深度的人“意识到他们既有强大的能力、伟大的尊严,也有很大的弱点。他们投身于与自己内心的争战。”想想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他时不时与他的坏脾气抗争。 布鲁克斯说:“逻辑是,内心有争战,我们以此铸就人格。” 四、服从 布鲁克斯引用了毕业典礼演讲的常见言辞,即学生应该回到内里,去发现激情和天召。他说:“你看看那些有深度的人,通常他们不是单顾自己的人。某种身外之物呼唤他们。”他们服从一项事业。布鲁克斯提到了弗朗西丝·珀金斯。1911年纽约三角内衣厂大火,众人纷纷跳楼逃生的场景让她惊恐万分,而后她奉献一生、致力于劳工的安全(她最终成为了罗斯福当政时的劳工部长)。 五、接纳 布鲁克斯也称之为“准入”,希冀摆脱这个词与垄断的联系(想想晚间俱乐部或大学)。 他把这个概念比作信仰观念里的“恩典”。这是“不配得的,非赚取的准入”——属于“某一超人的社群” 。当亚当一号想 “劳力”和“挥汗”时,亚当二号“简单地接受那个他已被接纳的事实。亚当二号,即人性中属灵的一面,对立于自我修行的整个民族精神,即我们世界的简历面。摸爬滚打的民族精神。”正如记者兼社会活动家多萝西·戴伊继孩子出生之后满心感恩,接纳将活力注入了那些被接纳者里。布鲁克斯说:“他们想要尊敬那些给予他们这份礼物的人,也想传递这份礼物给那些不配得的人。” 关于布鲁克斯的模式,最有意思的可能是它扭转了这个国家自助型文化的盛行。这不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布鲁克斯并非建议那寻求有深度的人去掌控人生,而是强烈要求大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拱手、投降于外在势力。“内心的争战”除外,我们不禁要遵照他的建议。我们并不是非得选择何时、与何人或何物坠入爱河。我们不能决定何时苦难光顾我们。布鲁克斯所定义的顺服和接纳,不是心想事成的。我们能尽力而为的是无论何时何地收到邀请,接受它们,以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