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共食祭品的风俗在古代许多国家的宗教礼仪中都能见到,但基督教的圣餐在源流上主要是继承了犹太教的礼仪。
基督教认为,圣体是奥妙的圣事,在旧约时代已由天主进行了安排,并出现了许多圣体圣事象征的事件,如以色列人民在过沙漠地时的口粮玛纳;过红海后每年行逾越节吃巴斯卦羔羊;圣亚巴郎(亚伯拉罕)奉命以爱子依撒格作牺牲而邀福;亚巴郎追击敌人获胜归来,撒冷王默尔基色得在欢迎仪式上,奉献麦饼与葡萄酒等,这些事例可说是圣体仪式的雏形,并且为基督教产生之后所奉行的弥撒圣祭提供了形式上的依据。
犹太教传统中的圣餐礼仪有逾越节的晚餐,记忆亡者的圣餐等。犹太教逾越节的圣餐具有纪念性,体现出犹太民族的救赎史。而基督教的圣餐则体现祝谢的含义,以此纪念耶稣的死亡与复活。信徒藉饮食圣餐得与复活的基督亲密地在一起,从而善度此生,并企盼基督的再来。
正如犹太逾越节圣餐在其宗教礼仪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样,基督教的礼仪也始终以圣餐为核心。耶稣和门徒们所举行的“最后的晚餐”,既可看作是犹太教传统逾越节的圣餐,也可认为是基督徒的第一个圣餐,是基督教礼仪的开元。
“最后的晚餐”发生在公元30年。是年4月2日,耶稣在12门徒和大批信徒的前呼后拥下进入耶路撒冷圣殿,4月6日晚上与其门徒共进逾越节的晚餐,并以饼象征他自己为信徒所献舍的身体,以酒象征“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教会的传统观点认为,耶稣受难前夕与使徒们共进晚餐是基督教圣餐的正式开始。
关于基督教史上著名的“最后的圣餐”,《圣经》中有许多生动的记述: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掰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救。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上去。”耶稣在最后晚餐上,拿起饼和葡萄酒祝祷后分给门徒后所说的一番话,是暗示门徒以后应当常这样做以纪念他,后世教会均以此为根据来施行这项圣事。
耶稣的神性人格,是初期基督徒根据其传统理解所塑造,但亦体现出古代民族英雄崇拜的心理。把一个有人格道德的人尊奉为神,那么与这个具有神性相关的一切事物也都打上了神性的烙印。早期基督教会有许多关于“圣体”的传说,如圣饼能驱魔、治病、避火,也能使说谎者窒息以查出其伪证。因此每一个基督徒每年至少要接受一次神人交流的圣餐礼。
从《圣经》福音书和保罗书信的叙述可以知道,圣体是耶稣亲自定立的,他不仅建立了圣体圣事和弥撒圣祭,而且把祝圣圣体和举行弥撒圣祭的权力都交给了宗徒及其继承人。耶稣之后的保罗时代,其神秘礼仪均以圣餐作为与神合一的方法。宗徒们重新聚会,再度共同进餐,以纪念和缅怀耶稣基督。教会举行的圣餐也开始有一定的规则可循,一般每礼拜第一日举行,圣餐之前有爱筵,原在夜半举行,后改为翌日清晨。使徒以后的圣餐仍为每星期一次,但不一定与讲道及祈祷同时进行。
总之,经过“最后的晚餐”,圣餐的意义不只是照着耶稣的样法去做,而且还是对耶稣基督的纪念,这是一种命令,这命令一定要执行,“直到主再来”。
|